番外 包公小时候的故事(2 / 2)
还有一回,包拯在书房读书,嫂嫂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进来,笑着说:“三弟,读书辛苦了,先喝碗汤歇歇吧。”
包拯接过汤,放在一旁,说:“嫂嫂,等我把这篇文章读完再喝。”嫂嫂坐在一旁,看着包拯专注的样子,忍不住劝道:“三弟,你读书也太刻苦了,要注意身体呀,别把自己累坏了。”
包拯抬起头,微微一笑:“嫂嫂,我知道啦。只是这书里有好多道理,我还想多琢磨琢磨。现在不弄明白,心里总是惦记着。”等他读完书,汤都有些凉了,但他还是端起来一饮而尽,然后又埋头读书。
时间过得很快,包拯的学问越来越好,名声也渐渐传开了。但他依旧谦逊好学,每天在香花墩勤奋苦读。香花墩四面环水,莲荷盈盈,包拯就在这清幽的环境中,为未来打基础。
包拯二十三岁那年,遇到了人生中的重要导师——刘筠。
刘筠不愿和奸相丁谓同朝为官,请求外任,到庐州做知州。
刘筠在文坛、政坛都很有影响力,治学严谨,为人正直。
他见到包拯后,对这个品学兼优的年轻人十分赏识,包拯也钦佩刘筠的才学和品格,两人成了忘年之交。
这天,包拯陪着刘筠在湖边散步。刘筠看着湖水,感慨地说:“包拯啊,你才华出众,日后必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为官之道,最重要的是清正廉洁,切不可忘记自己的初心。”
包拯恭敬地回答:“学生谨记先生教诲。日后若能为官,定当公正廉洁,为民请命,绝不辜负先生的期望!”
刘筠满意地点点头:“有你这番话,我便放心了。希望你能说到做到,成为百姓的好官。”
在包拯小时候的这些经历中,他始终坚守原则和信念,不断学习成长,为日后成为名垂青史的包青天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就像一颗正在磨砺的宝石,逐渐绽放光芒。在庐州这片土地上,少年包拯的故事不断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努力学习,做正直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