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421章 让我们留名青史吧

第421章 让我们留名青史吧(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廖镛看到了不一样的社会。

天津漕河码头的繁华,北平的不夜城,崭新的高楼,更加宽广的街道,公园,广场。

到处修建的高大的水塔,巨大的钟楼。

络绎不绝的马车。

骑着骡驴马代步的人们。

密布的铁道网络,时不时看见的冒着蒸汽的火车。

街道上一家接一家的酒楼和食铺。

各色的商铺。

整齐的灯柱,街道商铺挂着看不到头的招牌,旗帜,灯笼,甚至街道上悬挂的绳索,

街道上有路牌。

每条街道上有公共厕所。

街道上的人们络绎不绝,穿着各色各样的衣服,还有不少的女性妇女。

北京城的周边郊区,修建了一片又一片的新城区,没有扩建城墙,到处都是高楼。

最多的就是工地。

工地连着工地,一栋栋的房子正在修建中。

新的楼房铺设更多新的技术,冬天使用蜂窝煤取暖的砖道,压水井,集中供水的管道。

明亮的玻璃窗,干净漂亮的油漆。

农机店里,廖镛看到各色各样的农机,一些是他在书本上看到过的古记载,一些是他未见过的。

一栋八层巨大楼房的北平图书馆,里面有十万本藏书,在大楼的广场下,有巨大的水池。

在大楼的顶端,悬挂了水塔,还有奇怪的管子,说是防火用的。

防火厅。

几十辆水车,水车车辆悬挂着抽水器,可以抽水后,人们利用压力向高处喷水。

警卫厅。

从布政司脱离出来的衙门,负责维护地方治安,抓捕宵小等治安类的工作。

“这就是恩师所言的,北平要施行的小衙门吗。”

廖镛醒悟。

一个个衙门从布政司脱离出来,虽然还属于布政司管理,但布政司的权利仍然被削减了。

廖镛心里的压力大了起来。

欣欣向荣的北平,并不是应天府舆论中的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卖报喽。”

“卖报喽。”

卖报的孩童换了一批又一批。

流入北平的人口络绎不绝,这些初来乍到,还未享受到北平工业化发展红利的人口,仍然处于贫困线上。

他们许多人还在北平寻找机会,或者刚加入工作,还没有改善生活环境的积蓄。

“来一份报纸。”

廖镛说道。

找了一家酒楼,在大厅中点了两样菜,一边看报一边吃饭。

“报纸是改变舆论风气的利器,看来我得跟恩师写封信,提醒下恩师,北平报社在京城开的分号,要找个机会禁了。”

廖镛因为家庭原因,没有继承家里的爵位,目前只是散骑舍人,对此他是不满的。

所以他选择了投靠皇太孙一系,拜方孝孺为师。

这条道路是金光大道。

黑白通吃。

历史上,此人坐火箭一样升起,官至都督,此人的眼光和才能可见是有的。

报纸的威力,廖镛很快就发现了。

在南方。

北平的报纸并没有传过去,所以南方的舆论是掌握在乡绅手中的。

报纸上说谁好。

那么很多人就会受到影响。

同样。

在没有报纸的地方,乡绅们说谁坏,百姓们就会受到影响,认为谁是坏的。

在报纸上,廖镛还看到了几个人的名字。

“这些人竟然来北平了。”

盐商的富,大明是人人皆知的,那些最大的几家盐商,名字也有许多人知道。

明初并不是人们古板的印象中,对商业是彻底抗拒的。

开中法就是明初对盐商们的鼓励。

对朝廷,边军,盐商都带去了好处,获得了盐商们的积极参与,能制定这条法律,会不知道盐商有多富么。

廖镛看到了这些人的名字。

“看来盐商们是支持北平模式的。”

北平的社会,高度的流动性,是无法管控人口的,廖镛穿着寻常的衣服,仿佛一名南方来的读书人。

北平也有大量南方来的读书人,并没有引起旁人的好奇。

之前接触过的几名卫所官员,要么是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可以利用但不值得重用。

要么是接受现状的,并没有反抗的勇气,廖镛一时之间,有些无从入手的困惑。

于是他很快离开了北平,坐车铁道上的火车,去了山西和陕西。

在廖镛离开的当天。

调研司。

社会理论研究室,一名工作人员拜访了刘通。

这位最早一批向报社投稿,成为职业投稿人的作家,并且获得过文化奖的大作家。

“刘大师,您年初发表的一偏对未来社会推论的文章,掀起了文学上的新流派。”

“不敢当。”刘通客气的说道。

“今日来打扰刘大师,因为我们部门是新成立的,专门研究社会发展理论。”

“听说过,但是具体要做什么,并不是很了解。”

刘通很热情。

新成立的部门,在社会上聘请许多有名的人,有出名的理数家,有出名的发明家,医学家等。

刘通是新时代的模范人物,对此一直在关注,今日被人找上门来,心中忍不住的激动。

“是这样的。”

“我们部门成立的目的,是聘请社会上的贤达人士,通过各方面来计算社会的发展情况,根据各方面的数据得出推论,交给上面参考。”

“您是文学大师,是对未来社会理论推论的奠基人,因此特诚邀您加入我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