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莱州刺史(1 / 2)
在莱州地界,高良才的车队如疾风般飞驰而过。
午后的阳光透过车窗洒在他们身上,映照出他们脸上的期待和兴奋。他们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但离目的地已经不远了。
车队驶入莱州城,街道狭窄而破败,两旁的建筑低矮破旧,仿佛被岁月的痕迹所侵蚀。路上的行人衣着朴素,与长安城的繁华相比,显得有些寒酸。
他们继续前行,很快就来到了府衙门口。府衙外墙斑驳,大门上的漆已经脱落,看起来也有些陈旧。
高良才走下车来,环顾四周,心中不禁有些失望。他原本以为莱州是个富饶的地方,但现在看来,这里似乎并不富裕。
秦成周迈步向前,向门房递上了一封拜帖。
门房接过拜帖,认出这是京城来的官员,急忙热情地邀请他们入内堂享用茶点,并立即去禀报刺史。
车马劳顿,高良才等人一踏入厅堂,便迫不及待地品尝了一口香醇的茶水。
没过多久,莱州刺史程行秋也匆匆赶到了。
莱州刺史程行秋是一个略显消瘦的老者,头发已经花白,一缕山羊胡在胸前轻轻飘动。
见到刺史的到来,高良才作为下官,迅速起身行礼以示尊敬。
程咬金的官职倒是不低,不过他是武将,负责护卫,文官的事他不管,由高良才出面应付。
两人寒暄几句后,程刺史问及他来此的缘由,高良才随即递上了房玄龄给他的信函。
高良才的官职比程刺史低了不少,本来程刺史不太上心,只是因为他是京城来的官,不得不客气几句。
然而,当程刺史看了信后,他的态度立刻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哈哈,原来是宣义郎啊!高贤侄小小年纪,竟然能担任如此大的官职,真是年轻有为啊。”
一开始,程刺史只是把高良才当成一个下等官员看待,但没想到他竟然有如此出色的才能,连房玄龄都不惜笔墨大大夸赞他,于是马上就把高良才当成自己的子侄了。
不过程行秋这个年纪,再加上是一州的主事之人,确实有这个资格。
高良才知道,这一切都是房玄龄的信起了作用。
在这个年代,边远乡镇的家族势力十分强大,而房玄龄的家族在这里有一定的话语权。既然程刺史是房玄龄的好友,自然会给房玄龄面子,照拂一下高良才。
更何况信上明确写明了这是秦王交办的事,程行秋就算不给房玄龄面子,也要给秦王面子。这点小事,怎么能拒绝呢?
所以当高良才提出要找个地方建造晒盐场的时候,程刺史毫不犹豫一口答应,一定会鼎力相助。
要建造晒盐场,首先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高良才便向刺史请教,是否有合适推荐的地点。
程刺史摸着他的山羊胡,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说道:“想到晒盐,就得到海边去。正好海边有不少渔村都会晒盐,贤侄不妨在其中挑选一处来建造自己的晒盐场。”
程行秋并不知道高良才打算建造的是大型的晒盐场,而不是仅仅渔村的村民们小打小闹地晒一点盐。不过他说得很对,无论多大的晒盐场,肯定要在海边,并且需要熟练的人手。渔村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